查看投票的会员总共有68人参与本次投票 发起于:2023-03-31 14:47 至 2023-04-15 14:47 结束
1.我觉得这是一种自信 25 票
2.赢赢赢 49 票
3.好时代,来临力 21 票
(本次投票已结束)

none.gif

4c9c2ceb

GF  2023-03-31 14:47

【转帖】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一览2023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下滑22.9%背后的隐秘原因

【转帖】中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一览2023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下滑22.9%背后的隐秘原因


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全球第一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制造业规模已经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大者愈大”,中国制造业靠什么形成了这样的规模优势?如何找到新的优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双轮”驱动量质齐升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2月份,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其中,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7.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9.7%,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3.9%,表现亮眼。

部分细分行业加快规模扩张和质量提升,支撑了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居世界首位。据统计,化学产品、非金属矿物制品、金属制品等传统产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从2010年的23.5%上升至2020年的28.8%;代表新兴产业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增加值占比从2010年的6.5%上升至2021年的7.6%,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产业表现相对平稳。

“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和新兴产业的加快崛起共同支撑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扩张,始终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赛迪研究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关兵说。

正在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3年年会上,对于中国是否还是“世界工厂”的讨论热度很高。多年来,中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在中国建厂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吸引各类资本来投资建厂,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在产能和产量上的规模优势。

赛智产业研究院院长赵刚认为,我国成为“世界工厂”经历了两次大蜕变,第一次是依靠庞大的市场优势、劳动力优势、原材料、土地和能源优势、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优势等,吸引了全球制造业企业投资建厂,实现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制造环节向我国梯度转移,制造企业主要从事面向我国市场的产品制造和面向全球市场的“三来一补”等产品制造,企业更看重的是我国工厂的成本优势。

第二次是靠产业链集群优势、物流供应链优势、生产技术优势、产业工人优势、产业配套环境和政策优势等,实现了全球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在我国的布局,企业的产品制造既面向我国市场也面向全球市场,我国工厂具有生产效率高和生产成本低的双重优势。

当前,从区域上看,各地都积极发展制造业。东部地区加快转型升级,率先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优势大省地位继续巩固,起到了“挑大梁”的作用;中部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迅速崛起,四川、安徽、江西等在全国制造业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成为接续工业增长的“后起之秀”。“从区域上看,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若干经济增长极正在形成,成为拉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兵说。

辩证看“大”与“强”

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27.7%。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我国有超过四成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2022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

业内常说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因而不少人认为规模优势并没有多大用处。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副部长许召元表示,制造业产业的技术进步有一个很重要的“干中学”效应,很多产品生产规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产中完善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我国制造业规模持续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中生产效率的优势就有了重要基础,这包括产业配套优势、产业规模优势等,可以显著降低成本。

我国制造业的“大”为“强”提供了坚实基础。赵刚认为,“大”使得我国制造业形成了规模经济优势,很多产品订单只有在我国才能实现大规模、高效率、高质量、低成本的生产,例如,同样一个机电或装备类产品在中国制造,原材料充足、磨具能就近配套、整机可实现量产。

“大”能为制造业技术进步提供更多资金、人才和应用场景,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技术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水平,实现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

“大”还能为中国品牌崛起提供更多有力支撑。近年来,中国制造正在成为高质量、高效率、高性价比的代名词,为中国本土品牌做大做强并形成全球影响力打好了基础。

我国制造业规模大、门类齐全,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制造业韧性较强、回旋空间大、抗风险能力强,这一点此前在应对突发疫情、复工复产中体现得较为突出。此外,“新领域新赛道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有制造业基础上的延链补链强链进行延伸,或是在现有产业基础上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衍生的新应用新业态新模式,健全的制造业体系为我国未来产业的选择和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间。”关兵说。

专家认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主要是指我国制造业的产能和产量大,但在产品研发设计、高端生产装备、先进工艺设计、先进基础材料、高端品牌等方面还存在不少短板,与美国、德国等相比,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我国制造业从做大到做强,从量变到质变,关键的两个因素是技术进步和企业品牌打造,让我国制造企业在“微笑曲线”的两端具有更强竞争力。

打造竞争新优势

得益于浪潮海岳企业数字化平台的应用,山东方原集团用工减少40%左右,生产成本降低3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60%,产品质量一致性明显提升,成为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首家标杆桥隧装备制造智能工厂。

当前,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高的优势比较突出,依然具备产业链集群、物流供应链、生产技术、高素质产业工人、国内市场、产业配套环境和产业政策等优势,进一步正向增强了规模经济优势,但生产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我国制造的新优势要靠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提升在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和绿色制造方面的比较优势,吸引全球制造业企业持续扩大投资建厂。

赵刚认为,在高端化方面,要发挥我国在清洁能源、核能、电动车、新型交通、船舶、装备制造、电子家电产品、移动通信等领域品牌、技术研发和整机制造优势,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我国形成产业链集群。在智能化方面,应发挥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先发优势,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发展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规模化定制、柔性化生产、网络化协同能力,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供应链协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形成中国制造业更具竞争力的效率和成本优势。

传统产业在制造业中占比达80%,是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但当前,各地更加重视新兴产业。对此,关兵表示,新兴产业整体还处于发展阶段,短期内仍难以填补传统产业的空白,制造业发展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高度关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巩固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结合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培育一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打造引领未来增长的新引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我国制造业巩固已有优势,找到新优势,首要任务是高质量发展,关键路径是技术进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筑牢我国制造业在全球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一是‘守正’,要继续提升我国产业链集群竞争力、供应链效率、产业工人技能和品牌影响力,保持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的组合优势。二是‘创新’,要着力打造创新链,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打造全球知名品牌,形成制造业新的竞争优势。”赵刚说。(黄鑫)



~~~~~~~~~~~~~~~~~~~~~~~~~~~~~~分割线~~~~~~~~~~~~~~~~~~~~~~~~~~~~~~~~~~


一览2023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下滑22.9%背后的隐秘原因



中国统计局刚刚公布2023年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看到成绩非常的差,整体利润下滑了22.9%,这个数字统计局是怎么统计出来的?

首先这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的是年主营业务收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其次统计局采用的调查方法是给这些企业发调查表格,让他们把自己的财务状况填上然后统计局拿到以后进行汇总,当然免不了会美化修饰一下。但是就这样操作之后我们看到,今年前两个月统计局统计出来的企业利润下滑情况竟然如此严重。

今天咱们就来分析分析,到底为什么今年一开年企业利润会这么差!


我们很明显看到今年1-2月,这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速和利润总额增速这两条线,全部出现了大角度向下的趋势,去年全年企业营业收入还是在增加的,结果到了今年头两个月,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3%,更要命的是利润!去年7月以后企业利润是缓慢下滑,12月的时候利润下滑还只有4%,结果到了今年1-2月份利润突然猛的掉了22.9%,这两组数据很明确的告诉我们企业营收小幅下滑,利润却大幅下滑,这就意味着企业在营收减少的同时经营成本却减不下来,营收减成本等于毛利。

事实上的状况真的如此严峻吗?咱们就从统计局的表格里找答案!


来看这张表格,企业整体的情况是营业收入减少了1.3%,但是营业成本却只减少了0.2%,所以算下来利润反而减少了22.9%。

再看各个分组,除了电力等行业,采矿也算是表现最好的了,营收增加1.8%成本增加了2.5%,利润只下滑了0.1%,接下来就是国有控股企业,营收减少了0.9%营业成本增加0.1%,利润下滑17.5%。

表现最差的是制造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制造业的营收减少了2.3%,但是成本只减少了1.1%,利润大幅下滑32.6%。

外商投资企业营收减少8%,营业成本减少6.8%,利润下滑35.7%。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私营企业的表现竟然和国企股份制企业差不多,利润只下滑了19.9%,还跑赢了平均数。

不过大家要知道这份表格只统计营收2,000万以上的企业,私营企业能达到这个规模的基本都是企业里的卷王了。

所以竞争力相对突出!报表数字也会相对好看,但是中国大量的私营企业,其实都是小微企业他们是没有资格出现在这张表格里的。

我们发现企业的营收下滑但成本却降不过营收,导致利润下滑,那么到底是哪些成本降不下来?

要说人力成本,好像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情况不太相符明明各个行业都在降薪,工厂招工都有9块钱时薪的了,我对比了一下去年的数据发现企业成本下不来一个很麻烦的原因,是因为

财务成本降不下来

,不仅降不下来反而还要增加!


2022年末的数据,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是52.8天。


但是到了今年2月末,企业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却变成了66天。

这个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算法是企业应收账款总额除以平均每天的销售额。

大家试想一下现在我们明明看到企业的销售额在下滑,但是却发现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在上升,而且这个上升的幅度超过了企业销售额下滑的幅度,这只能说明企业的应收账款反而增加了,一个企业如果应收账款增加,那么他的财务成本就相应增加了。


实际上统计局给出的数据也的确是2月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了10.9%,这里给大家稍微解读一下,衡量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那就是企业能开出的收付款条件。

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我家有一片茶园,全国最好的一片茶园每年产量有限,并且供不应求,那么这时候我要求的付款条件是想买茶叶的人,必须先提前3个月给茶钱然后等我慢慢发货,所以我这样的企业竞争力非常的强,这家企业的账上是没有应收账款的,这就是竞争力的体现银行就最喜欢这种企业,但是这种企业基本也没有贷款的需求,除非要跨业经营去干点别的买卖。

但是相反,假如我的这片茶园就是很普通的一片茶园,我卖茶叶卖的很辛苦,那么为了能尽可能多的把茶叶卖出去,我只能允许收购茶叶的商人给我银行承兑汇票来结算,等于我把茶叶给他他给我一张白条,等银票到期我去银行拿钱或者我提前去贴现银票,100万的票子我贴现能马上拿回来99万,那我的财务成本就是1万我如果慢慢等银票到期,那么我的应收账款就是100万,很明显这样一家普通的茶庄银行的兴趣就很一般了,因为你的竞争力很一般。

这种竞争力的差别也同样体现在国企和民企之间。


我们看表格里清楚的写着国有控股企业的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就只有51.3 天,领先各种股份制企业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意味着企业的财务成本增加,净利润下滑,这时候对企业扩大生产是不利的,这样的企业通常不会有太强的意愿去银行贷款来扩大生产。

其实从这一点上我们也能窥见,社融数据繁荣的背面,,因为我们在社融数据上的确看到了企业长期信贷的急剧增加但是我们在2,000万以上营收的企业这里却并没有看到企业有很强的扩大投资的意愿。

所以实际上大量的信贷就是去了政府融资平台以债养债去了。


统计局今天公布的几组数据里,还有很有意思的几个数据,比如我们发现电力行业利润同比增长了53.1%,但是企业的利润却在大幅下滑。

所以按照我们的常识,这时候电费是偏高的,应该要降价才合理。


还有就是制造业利润下滑特别严重下滑了32.6%,其中消费品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8%,虽然比去年12月降幅收窄了,但是谈不上消费复苏还是远远不够。

在消费品中烟酒行业利润是首先实现正增长的,其余都还在下降区间苦苦挣扎,按照目前的这些消费数据来看,要想真正拉动内需,只能找到新的增长点。

我们总结一下:

2023年一开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就来了个一泻千里平均降幅达到22.9%。

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营业收入下滑,二是企业的营业成本降不下来,营业成本太高,大幅拖累了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统计局的数据显示1-2月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0.9%,产成品库存同比增长10.7%,这都是营业成本下不来的原因,在企业利润下滑严重的时候,其实企业扩大生产的意愿是很弱的。

所以今年开年,天量的信贷投放去了哪儿,大家已经心知肚明,就是政府平台公司以债养债去了,然后我们分析各个行业的利润情况又发现电力行业利润太高,完全存在降价的空间,理应帮企业降低负担。

而消费品制造业中,又只有烟酒行业算是实现了消费复苏出现了利润正增长,其他行业仍然深陷泥潭可见今年要想靠拉动内需,来促进经济增长,那真的算是个极其艰难的事情。

希望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觉得能给你带来一些新角度,点个关注,转发,点赞。

马上就要三月底了,我们该总结一下,三月份房产市场的成果了,那我们下一篇文章再见。


550039.png

白野志乐

B1F  2023-03-31 17:15
(粉红完全听不懂对面在说什么,但它深感受辱)

两个合起来看是有点意思。
一方面说,制造业在我国及其重要,占了我们经济的重要部分。
但一方面是这个重要的部分,利润在下降。。。
是个危机

550039.png

白野志乐

B2F  2023-03-31 17:18
(粉红完全听不懂对面在说什么,但它深感受辱)

回 19楼(paopao茶壶) 的帖子


说起珠三角的工业,前些年有个老工业区改造。有些地方做得不好,把本来扎根珠三角的企业弄走了,散去周边清远云浮的。
再加上出口订单减少,撑不住倒闭的。

所以珠三角的轻工业都搞得挺萧条。

550039.png

白野志乐

B3F  2023-03-31 19:23
(粉红完全听不懂对面在说什么,但它深感受辱)

回 34楼(paopao茶壶) 的帖子


我跑得晚一点,稍微补充一下珠三角轻工衰落的过程。

实际上珠三角的工业外迁已经在十来年前就有了,最早一批是所谓水泥陶瓷的高污染企业,后来高污染去了清远等粤北地区,本来还算混得好点。
再后来是2012附近吧,人力成本上升,有些企业就缩减人手,开始往租金人工等便宜的地方去,那时候已经有企业开始往东南亚去了。
近一点就是2018 2019左右,开始了珠三角地区的农村改造,其中就包括工业区改造。正常思维是建一部分,迁移一部分,把企业的迁移过程做平顺。但很多地方没有。
于是人力地租等成本的压力,加上疫情的影响,又遇到不合理的迁移政策,就让很多厂放弃本地,选择收拾不干或者外迁到粤北甚至东南亚。
最近2022到现在倒的那些,是因为国际贸易渠道问题作为最后一根稻草做下来的。客观而言,其实是众多问题叠加之后的结果。

所以我说老板们不相信新政策转向很合理,这不是乱讲,是真的眼见过他们被内外因素压垮,对公权力失去信心。

550039.png

白野志乐

B4F  2023-03-31 20:28
(粉红完全听不懂对面在说什么,但它深感受辱)
屁民是改变不了什么,但是对于一些宏观变动、政策与工商业的相互影响之类,多了解对预判将来一些情况有好处。特别是从事工商业管理甚至自己就是老板的人,多知道多思考没有坏处,不要魔怔就是了